文/沐儒
在等待達魯瑪克部落的大哥來迎接前,小隊的所有人一起完成了共同要遵守的約定,勉勵彼此上山後要不斷提醒自己,其中最特別的是”讓自己成為一張白紙”,意思是放下平常的觀念,掏空內心,讓自己謙卑地去融入一個新的環境,讓自己在那個環境能夠不斷的虛心求教。
部落的力元大哥到現場接走我們之前,他先看了公約,然後帥氣的告訴我們,”再加上一點,要心甘情願”,此時心中有種預感,我們的奇幻旅程真的要開始了。大家再次將公約看過一次後,畫上自己的手印,期許自己能夠做到,期許自己能夠在接下來的日子有所收穫。
進到部落後,第一個晚上在包大哥民宿度過。這是民宿門口的擺飾,從這樣的擺飾就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幽默感,令人會心一笑。
即將徒步前行舊部落,上山前我們從溪谷出發,力元大哥向我們介紹河流的名子以及她的意義,所有人聚精會神地聽著,深怕錯過一些細節,隨後便開始爬山,在達魯瑪克的日子正式開始。
一路上,與我們同行的部落青年向我們介紹常見的野菜植物,原本並不會特別注意兩側的植物,但在經過詳細的介紹後,忽然覺得身邊的每一個事物都充滿著故事,等著我們去發掘。
花了一個多小時步行,最後抵達了位於山上的舊部落卡帕里瓦,來到了部落門口後,我們不能直接進入,一行人站在部落門口的石碑前,等待著力元大哥的指示,大哥虔誠地的斟了幾杯米酒,並告訴我們在與祖靈說話時,必須靜下心來,不能打噴嚏也不能動來動去。隨後眾人便開始誠心地祈禱並告訴祖靈自己是誰,來自何處,告訴祖靈,我們來了。
在山上是沒有廁所的,一切都是要由我們自己蓋,於是我們分工合作,開始搭起廁所,有些人開闢走道,將石屋到廁所路上的雜草石頭挑起,保持路面的平坦;而另一部分的人則是挖一個長方形大洞,大約一公尺深,我們僅有的器具是一把鋤頭,鋤頭的重量其實不輕,加上反覆的挖掘,因此即使山上微寒,飄著細雨,仍然是令人汗流浹背。大洞成形後,力元大哥運來了一車的木屑,每當我們使用完廁所,就將木屑覆蓋在洞裡,以利下一個人的使用,這樣的廁所雖然簡便,但卻非常富有巧思。
除了搭建廁所外,洗澡間也是由我們自行搭設的,先將水管組裝成長方形,之後再將塑膠布覆蓋在表面上,其實搭廁所與搭洗澡間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,但已經習慣於平常安逸的生活的我們,卻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做,在搭建完之後,內心充滿成就感。
這是山上的第一個午餐,淑華姐為我們烹調了好吃的野菜湯麵,雖然料理簡單,卻充滿了心意,淑華姐跟我們說,在每次用餐前,都要靜下心來,我們要做的事情很簡單,就是感恩,感恩上天給予我們這餐,感恩上天讓我們能夠齊聚一堂享用好吃的食物,感恩一切的給予。
這次上山最主要的目的是修復石板屋,因此我們需要大量的石板,石板拿起來其實非常的沉重,僅憑一人是無法將所有石板拿到屋子前的,因此一群人排成一列,將石板依序傳遞到屋子前,透過分工合作,一起完成了這件事情。
力元大哥帶我們到山裡面認識可以食用的野菜,並教導我們一些在山上危急時可以運用的知識,走在山林間,一行人低著頭仔細觀察腳邊的每株植物,看是不是力元大哥介紹的植物,其中每個人都摘了許多山萵苣,它是非常好辨認的野菜,也因此接下來數天的三餐,每道料理都有山萵苣。
生火看似簡單,實際上不然,木材的擺放方式決定了火源是否能夠適當發展,我們在戶外升起了火,同時也在家屋內升起了一樣的火,力元大哥叮嚀著我們,絕對不可以讓火熄滅,一定要守護好火源,因此我們總是輪流去看火源是否還在燃燒,大哥說在山上,火是非常重要的,它讓我們保持溫暖,也能夠讓我們烹調食物,火是非常得來不易的,因此一定要顧好。
花費一些時間後,不斷嘗試各種擺放木頭的方式,最後終於成功將火升起。
第一次進到石板家屋,屋中燒著木頭,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煙霧,而力元大哥站在火堆前,向我們說明了石板屋的意義,石板屋不僅是一個屋子,它使我們遮風避雨,使我們能夠在此團聚,更重要的是,石板屋是由一片一片的石板堆砌起來的,每一個堆砌,都是一個過程,都是一個富含感情的動作,身處於屋中,應當充滿感激之情,感念先人的辛勞,同時也該珍惜與身邊的人們在山上度過的每一天。
用畢晚餐,一群人圍著營火談天說地,分享彼此上山後的感受,許多經驗都是以前未曾有過的,有人覺得辛苦,覺得有趣,覺得想家,覺得想要一直待在這,儘管想法不盡相同,但在這晚,透過了這樣子的聊天,讓彼此的感情更加升溫。
在山上食物得來不易,早飯是用前一天的晚餐剩下的食材再次料理,彼此分工合作,做出了樸實但營養的一餐。
在青少年集會所(過夜的地方)裡生的火,隨時都要注意不能使它熄滅。
修復石板屋是這次上山的主要任務,將一片片的石板拆掉,重新鋪上,在鋪設的過程中發現這確實是一門學問,石板與石板間不靠任何工具密合,僅僅只是憑著石板間彼此的厚度差異嵌上。也因此當一個地方沒有鋪好,那周遭的石板都要拆掉,可謂牽一髮動全身。在鋪設的過程中,我們體會到先人的智慧,同時也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感覺到所有人彼此間的關係更為緊密。
睡前大家一起練習原住民傳統歌謠,歌謠的歌詞以及旋律是沒有樂譜的,因此我們只能請部落青年一遍又一遍的唱著,然後我們一起逐字逐句地記住,想起了先人們也是這樣子將歌謠傳唱下來,這樣子的背誦方式需要不斷反覆地唱著,雖然有些辛苦,但大家都希望可以在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有好的表現。
一夥人接續前一天未完成的石板屋修復,修復石板屋不是一蹴可及的,它需要花費大量的耐心以及體力,儘管辛苦,但卻甘之如飴,為了看到最後完整的模樣,大家都是用心的去工作。
部落青年在路上摘了幾株羊齒蕨,教我們如何做花冠,做出來的花冠雖然簡單但卻非常可愛,也充滿巧思。
在下山前的最後時間,一夥人抓緊最後的時間不斷練習,原本生疏的歌謠也已經朗朗上口, 想到最初牙牙學語般的練習,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。
有位學員因為自責自己的表現不夠好,覺得自己唱歌時常走音或是落拍,想著想著不禁潸然淚下,這時所有人上前給他溫暖的擁抱與鼓勵,這時正應該互相扶持,互相打氣,畢竟吃了同一鍋飯,就是一家人!
下山前將男生與女生練習的成果結合,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為了在最後一天有好的表現,大夥一同高聲歌唱,一起踩著舞步,讓聲音迴盪在群山之間。
在山上的最後一餐,吃得特別豐盛,這道特殊的料理叫做”阿拜”,包阿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,好比為了消災祈福,結婚典禮,豐年慶典等等,淑華姐在我們練習歌謠時用心的製作了這些阿拜,象徵著對於我們的重視,也讓我們在最後一天能帶著滿滿的回憶以及飽足的肚子下山。
到達集合地點後,所有人把握時間立刻在草地上坐下,開始回想山上的點滴,將每個印象深刻的細節分享給眾人,不斷的討論該如何做最後的成果發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