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發聲小組,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團隊,這兩群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人,卻有一個神奇的共通處:恰好選擇了「聲音」作為展覽與活動的軸心概念。2011年八月底,我們拜訪了雙年展策展人鄭慧華和羅悅全,了解今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主題「聲音」的展出內容,以及彼此對「聲音」此一題目的看法。在這次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中,是以「聲音」為主題核心,同時討論聲音的內容和形式,探索聲音在當代社會中的隱喻,這個展覽並不著重在聲音的媒材或物理特性,而是嘗試勾勒聲音與社會和時代的關係,探索聲音如何被聽見,以及其背後的政治社會性。本次參展的兩位藝術家為王虹凱與蘇育賢。王虹凱作品〈咱的做工進行曲〉以聲音作為主要創作內容與概念,她回到故鄉虎尾,邀請虎尾糖廠的退休員工與家屬,從聲音工作坊開始引導,進而把蒐集、採集聲音的工具(麥克風)交到他們手上,錄製他們昔日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聲音。藝術家超越主觀紀錄,以集體參與的方式,從聲音的角度探索台灣的歷史空間。而蘇育賢的作品〈那些沒什麼的聲音〉,是針對平凡的市井小民所作的計畫,他挖掘身邊過著不同卻又平凡的底層人們,包括拾荒者、外勞、流浪漢等。他邀請這些人一同創造、錄製「音樂」,以獨立樂團發片的方式,發行這些「差異的聲音」,他們未經訓練的音樂強調出了社會不同角落個體的存有。而除了兩位藝術家外,策展人也在展場規劃了「聲音資料庫/酒吧」,以影、音檔案勾勒台灣在地的歷史轉變與社會背景。這次的聊天紀錄,就是和慧華、悅全他們講述這次展覽背後的思考和脈絡,我們這邊也提出了許多問題,是一次精彩而愉快的對話。
青少年發聲小組
備註:當天與會對談有:鄭慧華、羅悅全、冷彬、施昀佑、吳尚霖、郭芃君、張允菡、楊鎮源。